-
【江海区招商】江门高新区多维发力打造文明交通流动新名片
江门高新区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契机,通过强化交通秩序整治、创新宣传教育模式、培育校园安全文化、引导全民志愿参与等举措,系统优化交通环境,提升城市文明形象,为区域招商引资和民生改善筑牢基础,让文明交通成为城市发展的流动名片。 一、专项整治筑牢交通秩序根基 自创文动员大会召开以来,江门高新区将交通秩序整治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,持续加大"打非治违"力度。2017年起,辖区交警部门启动"春雷·风暴"专项整治行动,聚焦酒驾醉驾、无证驾驶、闯红灯等突出违法行为,通过定点检查与动态巡逻相结合的方式,在重点路段、时段形成严管严控态势。2020年,整治行动进一步深化,将货车超载、电动车违法载人等隐患纳入整治范围,同步完善交通标志标线、优化路口信号灯配时,推动城区交通环境从"严管"向"长治"转变。2023年,结合智慧交通建设,辖区引入电子监控设备和无人机巡查技术,实现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精准查处,有效遏制了交通事故发生率,为市民营造了安全有序的出行环境。 二、创新宣传构建文明出行共识 在严格执法的同时,江门高新区注重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市民交通安全意识。2017年3月,江海交警部门走进直冲工业园,开展"民生警务送法暨'春雷·风暴'进厂企"活动,面向60余家企业员工普及交通安全知识。活动中,通过邀请员工现场饮用啤酒后使用呼气式酒精测试仪的互动体验,直观展示酒精对驾驶能力的影响,让企业员工深刻认识酒驾醉驾的危害。2019年,类似宣传模式延伸至社区,通过设置交通违法案例展板、组织交通事故模拟演练等形式,增强居民对交通法规的理解。2022年,辖区借助短视频平台开设"文明交通小课堂",以情景短剧、动画等形式解读礼让斑马线、规范停车等文明行为,累计吸引数十万市民观看,推动交通安全知识从"被动接收"向"主动传播"转变。 三、校园培育播撒安全种子 江门高新区将交通安全教育融入校园日常,以江海区新民小学为示范,构建"教育一个学生、影响一个家庭、带动一个社区"的培育模式。作为广东省交通安全示范学校,新民小学于2018年组建"小交警"队伍,由各班学生代表组成,在交警部门指导下系统学习交通指挥手势、信号灯规则等知识。2024年上月,该校"小交警"开展的交通指挥手势表演、斑马线安全实践课及交通事故模拟现场活动,因生动形象的展示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,获得市民广泛点赞。学校通过定期组织"小交警"进课堂分享、开展校园交通安全主题班会等活动,让交通安全意识融入学生日常行为习惯,进而通过"小手拉大手"带动家长共同遵守交通规则,形成家校社协同的文明交通培育体系。 四、全民参与共绘文明图景 文明交通的构建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。江门高新区积极引导各级志愿者组织投身交通文明建设,2021年成立区级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,吸纳企业员工、社区居民、退休人员等群体加入。志愿者们身着统一马甲,在早晚高峰时段的重点路口开展文明劝导,提醒行人遵守信号灯、引导非机动车规范停放。2023年,辖区开展"文明交通志愿月"活动,组织千余名志愿者参与交通秩序维护,累计服务时长超万小时。此外,辖区企业、社会组织主动参与交通设施改善,通过捐赠爱心斑马线涂料、设置文明交通宣传岗等方式,形成"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全民参与"的文明交通共建格局,让亮眼的义工马甲与有序的交通流共同构成城市文明的生动图景。 如今,行走在江门高新区的街头,礼让斑马线成为司机自觉,规范停车成为常态,文明出行成为共识。交通环境的持续优化,不仅提升了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更以文明"流动名片"的形象,为区域招商引资增添吸引力,助力城市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2025-07-20
-
【江海区招商】汤惠红现场协调城建重点项目规划与资金统筹
江海区扎实推进新一年重点城建项目规划和资金统筹工作,围绕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,深入调研论证项目布局,精准匹配建设需求与财政资源,为优化营商环境和有效招商引资奠定坚实硬件基础。 一、谋划发展路径,明确建设重心 基于区域战略定位和民生实际需求,江海区确定了新一年重点项目的核心方向。项目清单紧密围绕高新区产业升级这一主轴展开,涵盖多个关键领域:重点涵盖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的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工程,全面提升教育资源的“三二一”系列工程,西江沿线核心区域城市功能与景观品质优化工程,惠及居民生活的环境治理和人居改善工程,缓解交通压力的骨干路网建设和拥堵节点改造工程,以及覆盖多个街道的高新产业新城升级扩容项目。这些工程的系统推进,旨在同步增强区域经济承载能力和居民生活幸福感。 二、深入基层调研,确保科学决策 在组织正式方案协调前,相关负责人率多个职能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,专程赴建设任务相对集中的礼乐街道辖区,对列入规划的多处关键节点进行了细致考察。调研组沿主灌河(礼乐段)现场勘查河涌现状与沿岸环境,重点了解水安全保障与环境整治的紧迫性。随后,深入礼东路、礼乐路、环镇路及礼西路等交通要道,实地测量路面状况、评估车流数据、排查拥堵成因,特别是关键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安全瓶颈。此行目的在于精确掌握第一手资料,验证项目可行性,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投资决策提供坚实支撑。 三、强化协同联动,高效配置资源 由主管区领导主持召开全区城建重点项目计划暨资金协调会。会议核心议题在于系统整合各方意见,科学论证项目时序与资金盘子。与会者包括规划、住建水务、国土环保、财政、发改统计等核心业务部门,以及工业园公司和主要街道(外海、礼乐、江南)的执行单位代表。会议逐项审议拟实施的重大项目方案,围绕土地指标落实、规划报批时序、征地拆迁进度、环境影响评估以及具体建设内容进行充分研讨。重点强调了财政资金的精准投入和高效管理,要求各部门树立成本意识,确保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最大化。 四、突出民生导向,压实部门责任 协调会清晰传达了后续工作原则。项目安排须以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城市品质为落脚点,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出行难、环境差、学位紧等问题。要求所有建设内容必须契合上位规划约束,严格履行相关法定审批程序。各部门需建立协同作战机制,打破行政壁垒:规划部门负责加快规划许可办理;国土环保部门全力保障用地指标并落实环保要求;各街道切实承担属地责任,做好征地拆迁和群众工作;住建水务部门统筹抓好工程安全、质量与进度管理;财政部门全程跟踪确保建设资金及时足额到位。通过明确分工与协同流程,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。 五、立足长远发展,积蓄增长动能 此次重点城建计划与资金的协调落地,将显著优化江海区和高新区的基础设施硬件条件,不仅为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品质提供支撑,更为长远地服务于区域“产城人”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。一批支撑性项目的上马,尤其将增强高新区吸引高端产业与人才的核心竞争力,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发展动能,夯实江海区未来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地位。
2025-07-20
-
【江海区招商】江门江海产业园: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崛起赋能区域发展
江门江海产业园作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,自纳入省产业园管理以来,立足江门高新区核心区,围绕新材料、机电、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强化招商引资,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,园区企业数量稳步增长,工业总产值持续攀升,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。 一、战略引领与政策赋能奠定发展基石。为深入落实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战略部署,江门高新区于2016年启动江海产业园申报筹划工作,2017年6月成功获批纳入省产业园管理序列,依法享受省级产业转移相关政策支持。园区规划建设之初即明确“特色化、集群化”发展路径,将新材料产业作为核心发展方向之一,通过政策红利释放与资源要素集聚,为产业集群培育提供坚实制度保障。近年来,当地持续优化园区发展环境,在土地供应、财政扶持、人才引进等方面出台专项措施,推动新材料产业从分散布局向集聚发展转变。 二、精准招商与产业链构建驱动集群形成。园区聚焦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,围绕高端铝材料、电子信息功能材料、先进复合材料等方向开展靶向招商,成功吸引一批技术领先、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落户。通过实地走访企业生产基地、听取经营发展情况汇报等方式,园区管理部门动态掌握企业需求,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。目前,园区已形成从原材料供应、核心部件制造到终端产品应用的初步产业链条,企业间在技术研发、生产配套、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日益紧密,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。 三、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提升产业竞争力。园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,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。通过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、推动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等方式,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提升新材料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。截至目前,园区内多家企业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,在关键材料性能改进、生产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突破,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,有效提升了新材料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。 四、综合保障优化营造良好发展生态。园区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,同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完善道路、供水、供电、环保等配套设施,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条件。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,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,通过常态化巡查、隐患排查整治等措施,为企业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。根据产业发展规划,园区将继续聚焦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,进一步加强企业间交流合作,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方向发展,力争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产值规模与发展质量的双提升,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强动力。
2025-07-20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